層黑磷(BP)是一種新型二維(2D)層狀半導體,可以從大塊BP剝離,由于其間隙能量依賴于其直接帶隙和厚度,因此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關注。具有0.3-2.0eV和~1000 cm2V-1s-1的高載流子遷移率,使其在晶體管、生物醫學、能量轉換和存儲中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然而,每個磷原子具有一對易于與吸附在BP納米片表面上的氧反應的孤對電子,導致BP納米片在自然條件下容易被氧化降解。到目前為止,文獻中已經開發了保護層涂層、雜原子摻雜、與其它化合物的雜化和化學功能化的策略來改善BP納米片的環境穩定性。其中,化學功能化已經被證實為鈍化反應性BP的**途徑之一,即通過范德華力(vdW)異質結構形成、靜電相互作用、共價功能化、配位或非共價功能化來實現。但是,這些報道的化學功能化方法是非選擇性地在BP納米片的表面上進行,且官能團的引入影響了BP的獨特電子結構。因此對BP進行選擇性功能化,特別是在其邊緣功能化,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既實現鈍化BP的效果而不損失其表面完整性。然而,因為難以選擇性地活化其邊緣位點并找到具有合適反應活性的功能性分子,目前BP納米片的邊緣選擇性功能化很少被報道。
成果簡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楊上峰教授(通訊作者)等報道了通過將富勒烯C60分子選擇性地共價連接在黑磷納米片邊緣形成黑磷-C60雜化材料,利用富勒烯的高穩定性將其用作保護盾牌,**提高了BP納米片在水中的穩定性。由于疏水性C60分子的高穩定性,C60起到犧牲盾牌的作用,從而**地保護BP納米片在自然條件下不被氧化。此外,由于C60具有強的接受電子的能力,形成黑磷-C60雜化材料后可以發生黑磷到C60的光誘導電子轉移,從而**地提升了少層黑磷納米片的光電流響應和光催化活性。通過犧牲C60分子選擇性來鈍化BP納米片的邊緣位點為BP在自然條件下的處理和應用鋪平了道路。研究成果以題為“Stabilizing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via edge-selective bonding of sacrificial C60molecules”發表在國際**期刊Nat. Commun.上。
圖文導讀
圖一:(a) BP-C60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和結構方案;(b) 單獨球磨BP(BP-BM)的HRTEM(比例尺:5 nm)和低倍率TEM(插圖,比例尺:100 nm)圖像;(c) BP-C60雜化材料的HRTEM(比例尺:5 nm)和低放大率TEM(插圖,比例尺:100 nm)圖像;(d-g)BP-C60雜化材料的STEM和EDX元素分析(P和C)圖像。
圖二:(a)原始的C60、C60-BM、BP/C60混合物和BP-C60雜化材料的FTIR光譜;(b)塊體BP、BP-C60雜化材料、BP/C60混合物和原始的C60的拉曼光譜;(c)塊體BP和BP-C60雜化材料的P元素K邊XAS光譜;(d)塊體BP、BP/C60混合物和BP-C60雜化材料的P元素 L邊XAS光譜;(e)塊體BP的高分辨P2p XPS光譜;(f)BP-C60雜化材料的高分辨P2p XPS光譜。
圖三:(a)BP-C60雜化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液在靜置不同時間后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b)BP-BM在水中的分散液在靜置不同時間后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c) 不同時間的BP-C60和BP-BM分散液在550 nm的吸收比(A/A0)的變化。
圖四:(a) BP-C60雜化材料、BP/C60混合物、BP-BM和C60-BM的光電流-時間依賴性;(b) 可見光下BP-C60雜化材料、BP/C60混合物、BP-BM、C60-BM、原始的C60和塊體BP粉末對RhB的光催化降解;(c)不同樣品中RhB降解的準一級動力學曲線;(d)實驗確定的BP-C60雜化材料和BP-BM的能級圖以及BP-C60雜化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染料機理的示意圖。
小結
研究了通過將C60分子選擇性地共價連接在BP納米片邊緣形成黑磷-C60雜化材料,利用C60的高穩定性將其用作保護盾牌,**提高了BP納米片在水中的穩定性。黑磷-C60雜化材料的合成是通過一步法高能球磨BP和C60的混合物實現的,沒有任何添加劑,因此非常容易進行且綠色環保。由于疏水性C60分子對光、氧和水的高穩定性,C60作為盾牌**地保護BP納米片免受氧化,因此顯著提高了BP納米片在水中的穩定性和降低了4.6倍的降解率。 C60的引入可以發生黑磷到C60的光誘導電子轉移,**地**了載流子的復合,不僅提高了BP的光電轉換性能,而且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通過犧牲C60分子選擇性來鈍化BP納米片的邊緣位點為BP在自然條件下的處理和應用鋪平了道路。
文獻鏈接:Stabilizing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via edge-selective bondingof sacrificial C60 molecules(Nat. Commun.,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6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