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聚酯共混微球 磁性微球廠家
聚苯乙烯材料性脆,抗沖擊性能差,作為微珠材料,其自身或與其他材料的附著力也很低。將線型的飽和聚酯與聚苯乙烯共混,從而改善其抗沖擊性能,提高其附著性。
制備過程。
向溶解有聚酯ES-403和引發劑的苯乙烯中,依次加入乳化劑及溶解有分散劑的水溶液。在高速分散下,體系由油包水體系轉變為水包油體系,也就是“相反轉乳化技術”。
在升溫使單體聚合成分子鏈的過程中,聚苯乙烯鏈段可與單體相中的聚酯分子鏈發生纏結,得到共混微球。
下面對聚酯質量分數12%的樣品進行測試表征。
形貌
上面一幅圖為聚苯乙烯微球的掃描電鏡照片,**幅為共混微球的掃描電鏡照片。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微球為球狀粒子,表面光滑;而共混微球雖呈近似球狀,但表面粗糙不平。
非極性的聚苯乙烯分子鏈與極性的聚酯分子鏈之間達不到分子水平上的完全相容。在形成微球的過程中,聚酯分子鏈傾向于遷移到微球的表面區域,但這樣就會受到其他分子鏈的阻礙并產生纏結,導致微球表面的不光滑。
相容性
圖為不同試樣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可見,共混微球出現兩個玻璃化轉變溫度(21.15, 78.49℃),說明在共混微球中聚苯乙烯與聚酯構成不相容體系。
FTIR分析
圖中可以看到:3022cm-1處為苯環C-H伸縮振動峰,2922cm-1處為飽和C-H不對稱伸縮振動峰,1723cm-1處為C=O伸縮振動峰,1244 cm-1處為C-O-C伸縮振動峰,756cm-1處為單取代苯環C-H面外變形吸收峰。
可見,聚酯和聚苯乙烯的特征吸收峰都有出現,說明制備的微球同時包含聚苯乙烯和聚酯成分。
抗沖擊性能
圖為聚酯含量對共混微球沖擊強度的影響。可見,隨著聚酯含量的增加,共混微球的沖擊強度提高。
主要原因是聚苯乙烯分子鏈側基存在剛性的苯環結構,導致其呈現出硬而脆的性質,沖擊強度較低;而線型飽和聚酯分子主鏈包含的亞甲基鏈段提供了更好的分子鏈柔順性,使材料的韌性增加。
耐熱性能
圖為聚酯含量對共混微球軟化溫度的影響。可見,共混微球的軟化溫度高于純聚苯乙烯微球。這是由于聚酯中的極性酯基基團增加了分子間作用力,導致軟化溫度升高。
但當聚酯質量分數從12%增加到18%時,雖然分子間作用力更大,但線型聚酯的亞甲基鏈段增加了分子鏈的柔順性,導致軟化溫度降低。
附著力
圖為聚酯含量對共混微球附著力的影響。可見,隨著聚酯含量的增加,共混微球的附著力明顯提高。
由于非極性的聚苯乙烯分子鏈之間只有弱的分散力,導致其自身或與其他材料的附著力差,而共混微球中引入聚酯分子鏈后,極性的酯基基團使其附著力得到**改善。
流動性能
圖為聚酯含量對共混微球熔體流動速率(MFR)的影響。可見,隨著聚酯含量的增加,共混微球的MFR逐漸降低。
這是因為共混微球中引入包含極性酯基基團的聚酯分子鏈后,分子鏈間作用力增加,因此流動性降低。
產品供應:
銀殼聚苯乙烯微球
PS/Ag核殼結構復合微球
PS/金屬核殼結構復合微球
亞微米聚苯乙烯微球
粒徑3至4μm單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聚苯乙烯微球固定化海洋脂肪酶YS2071
含C(60)聚苯乙烯微球
交聯型單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含銪聚苯乙烯微球
聚苯乙烯微球膠粒晶體
對羥基苯甲醛交聯聚苯乙烯微球HBA-CPS
聚苯乙烯微球(核)/MCM-41納米粒子(殼)階層結構復合微粒
PS(PDDA/PSS)2(PDDA/MCM-41)復合結構微粒
MCM-41納米粒子包覆聚苯乙烯微球
硅藻土改性聚苯乙烯微球復合材料
單口中空聚苯乙烯微球復合天然橡膠材料
普魯士藍/聚苯乙烯微球核殼復合材料
納米銀粒子/磺化聚苯乙烯復合微球Ag/SPS
多腔(孔)納米復合聚苯乙烯微球
氮化硼納米片/聚苯乙烯微球復合材料BN/ps
氧化石墨烯—聚苯乙烯微球復合材料GO/ps
3D打印低熱收縮性聚苯乙烯復合微球
聚苯乙烯微球標記CdSe敏化La-TiO_2復合材料
聚甲基丙烯酸接枝聚苯乙烯復合微球St/PMAA
氧化硅/聚苯乙烯復合微球SiO/ps
聚苯乙烯/銀/聚吡咯納米復合微球材料ps/Ag/polypyrrole
超短玻纖改性苯乙烯微球復合材料
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納米微球復合水凝膠
微米級單分散聚苯乙烯磁性復合微球
三維反蛋白石微球IO-SnO2/rGO
PS膠體晶體微球
PS微球/rGO復合粒子薄膜
PVA/PANI復合薄膜
單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復合三維有序大孔材料
聚苯乙烯系復合交聯微球材料
鈦酸鉀晶須改性聚苯乙烯微球復合材料
聚苯乙烯微球負載納米銅復合材料
覆盆子狀聚苯乙烯微球/二氧化硅復合粒子
多孔二氧化硅空心球涂層
500~800nm聚苯乙烯微球
炭黑/聚苯乙烯復合微球
單分散性超順磁性Fe3O4/聚苯乙烯復合微球
生物防污劑/聚苯乙烯復合微球
Fe3O4/聚苯乙烯磁性復合微球
含羧基聚苯乙烯微球改性水性醇酸樹脂
雙親性齊聚物O-B-EG聚苯乙烯基復合微球
聚苯乙烯/聚苯胺復合微球負載型催化劑
聚苯乙烯-納米金復合微球
磺化聚苯乙烯/殼聚糖復合微球
水滑石@磺化聚苯乙烯微球
納米金顆粒泡沫包覆聚苯乙烯微球
磁性SiO2/聚苯乙烯無機-有機復合中空微球
磁性SiO2/聚對乙烯基苯磺酸無機-有機復合中空微球
磁性SiO2/聚丙烯酸丁酯無機-有機復合中空微球
內疏水型TiO2/SiO2復合中空微球
中空磁性高分子復合粒子
中空Fe3O4/SiO2@PEG-PLA復合微球
中空磁性Fe3O4/SiO2@CMCS復合微球
中空介孔SiO2微球負載Mn-N-C催化劑
改性聚苯乙烯微球負載納米鐵NZVI-PS
聚苯乙烯/[Ag(NH3)2]+微球
高介電聚苯乙烯微球/石墨烯復合材料
聚苯乙烯微球包覆TiO2粉體
草莓狀超疏水微球
改性納米聚苯乙烯環氧樹脂納米復合材料
多粒徑聚苯乙烯微球蛋白石
CdSe反蛋白石結構光子晶體
羧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NiO/TiO2/C介孔空心復合材料
核-殼結構PS-SiO2復合微球
空心微球填充環氧樹脂復合泡沫材料
改性尼龍微球材料
聚苯乙烯微球改性丙烯酸水性樹脂
超支化聚縮水甘油醚修飾磁性微球
聚氨酯/有機剛性微球復合材料PEU/PS
聚乙二醇改性FeO聚苯乙烯復合磁性微球
鈷離子摻雜聚多巴胺/聚苯乙烯復合材料
聚苯乙烯/金復合微球
硅烷偶聯劑對聚苯乙烯微球
PSt/SiO2復合微球
聚苯乙烯包覆納米二氧化硅微球
PVA接枝鍵合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聯微球
微米級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
磺化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油水兩親性異形復合微球
聚苯乙烯微球改性聚氨酯水性樹脂
銠摻雜PS@Ag復合結構材料
聚苯乙烯/ZnO復合材料
PS/甲基丙烯酸丁酯(BMA)/ZnO微球粒子
PS/BMA/八甲基環四硅氧烷(D_4)高分子復合材料
PS/ZnO多孔材料
PS/ZnO乳膠粒子
PS/BMA/ZnO乳膠粒子
發射熒光磁性復合納米微球
磁性熒光復合納米生物探針
氨基功能化二氧化硅包覆四氧化三鐵磁性熒光復合微球
Fe3O4@SiO2-NH2磁性熒光復合微球
雙發射比色熒光納米微球
Ag@Fe3O4@C-CdTe@SiO2磁性熒光復合微球
雙硫腙改性氧化石墨烯/殼聚糖復合微球
石墨烯包裹PMMA微球改性環氧樹脂
無機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手性熒光復合微球
硅摻雜Eu3+--PMMA熒光材料
新型基于酚醛和密胺樹脂核殼結構復合微球
表面改性碳微球/不飽和聚酯復合阻燃材料
聚磷腈高分子熒光微球
改性熒光SiO2微球
改性時間分辨熒光微球
NiO/TiO2/C介孔空心微球復合材料
PMMA稀土納米復合材料
共軛聚合物羧基化熒光微球
改性微球MAO-CPVA
磁性熒光編碼微球
苝四羧酸酐/聚丙烯酸包裹SiO2微球
磁性/ZnS量子點復合微球
二氧化鈦微球復合光催化劑
PbS包裹PVBC核/殼結構復合納米微球
聚合物微球改性聚丙烯復合材料
可膨脹微球填充改性聚丙烯復合材料
3D打印用尼龍微球改性光固化樹脂復合材料
空心玻璃微球表面接枝聚合改性復合材料
Ⅱ-Ⅵ族半導體熒光納米微粒/微球NCs
聚多巴胺超結構微球改性紡織品材料
二氧化硅包裹熒光碳量子點復合微球
磁性微球四氧化三鐵表面包覆[Cu3(btc)2]金屬有機骨架復合材料
磁性四氧化三鐵/導電聚苯胺輕質復合空心微球
四氧化三鐵/聚乳酸共聚物磁性復合微球
聚苯乙烯/四氧化三鐵磁性高分子復合微球Fe3O4/ps
四氧化三鐵/二氧化硅復合微球Fe3O4/sio2
纖維素中空磁性印跡復合微球
PS/Fe3O4(聚苯乙烯/四氧化三鐵)磁性高分子微球材料
PU/Fe3O4(聚氨酯/四氧化三鐵)磁性高分子微球材料
水滑石包裹四氧化三鐵微球
電磁pH多重敏感性Fe3O4/聚合物磁性微球
殼核型磁性木質素改性酚醛微球
Fe3O4@PANI@Au復合納米材料
磁響應納米四氧化三鐵/殼聚糖復合微球
磁性多孔微球(FMD)
介孔氧化硅包裹四氧化三鐵磁性栓塞微球
碳包覆四氧化三鐵磁性微球
硅烷偶聯化納米磁性微球復合四氧化三鐵材料
單鏈dna核酸適配體修飾二氧化硅/四氧化三鐵磁性微球
上述產品齊岳生物均可供應,僅用于科研!
wyf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