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X-Gal 5-溴-4-氯-3-吲哚-β-D-吡喃半乳糖苷
其他名稱:5-Bromo-4-chloro-3-indoxyl-α-D-
galactopyranoside5-溴-4-氯-3-叼噪-α-D-吡喃半乳糖苷;X-α-D-Galactoside X-a-D-半乳糖苷
規格:25mg
運輸溫度:冰袋
保存溫度:-20°C避光干燥
**期:2年
應用:α-半乳糖苷酶顯色底物
產品描述:
X-a-Gal (5-溴-4-氯…-3-引味-α-D-吩喃半乳糖苷,CAS :107021-38-5),一種用來檢測α-半乳糖苷酶(也稱為蜜二糖酶,a~-D-半乳糖苷半乳糖水解酶,EC 3.2.1.22)活性的顯色底物。X-a-Gal的使用,避開雙雜交分析中β-半乳糖苷酶溶液制備和濾膜提升實驗( filter-lift assay )/的繁瑣操作,只需直接添加在培養基上,通過藍色沉淀的生成與否,即可用來檢測雙雜交相互作用。X-a-Ga可用來區分腸桿菌科內的不同物種以及劃分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組織學研究中,X-a-Gali還可借助光學顯微鏡來檢測組織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
利用α-半乳糖苷酶水解二糖-蜜二糖作為碳源,酵母菌得以正常生長或進行發酵。釀酒酵母菌內,該酶由幾種GAL基因調控的MEL1基因所編碼。一旦GAL4款活,α-半乳糖苷酶分泌,之后水解培養基上的X-a-Gal,使得菌落產生藍斑。酵母雙雜交研究用的工程菌包括AH109,PJ69-2A,Y190和Y187。
我司(齊岳生物)提供兩種形式的產品,達分子生物學級,高純(>98%TLC) :
一種以凍干粉形式提供。
一種以溶于DMF的儲存液形式提供,濃度為20mg/M L。
產品特性:
1 ) CAS : 107021-38-5
2)化學名:5-Bromo-4-chloro-3-indoxyl-a-D-galactopyranoside5-溴-4-氯-3-例除-a-D~吮喃半乳糖苷﹔X-a-D-Galactoside X-a-D-半乳糖苷;
3)分子式:C14H15BrCINO6
4)分子量:408.64g/mol
5)純度:≥98% ( TLC)
6)外觀:白色或近白色結晶粉末
7)溶解性:溶于DMF ( 20 mg/ml )
8)化學結構式:
保存與運輸方法:
保存:粉末-20°C避光干燥保存,2年**。運輸:冰袋運輸。
使用方法:
方法1∶直接倒入固體培養基
溶解60mgX-α-gal于3ml DMF得20mg/ml儲存液,馬上使用或者避光儲存于-20°℃,6個月穩定;將高壓滅菌好的瓊脂培養基于室溫冷卻至50C ;
按照每升培養基加入1ml 20mg/mlX-α-gal儲存液的用量,直接加入冷卻好的瓊脂培養基﹔【若有需要,此時也可加入篩選用的抗生素】﹔倒平板,使用前必須讓培養基室溫凝固(通常至少需30min )。
方法2∶涂布于預制培養平板上
溶解24mg X-α-gal于6ml DMF得4mg/ml儲存液,馬上使用或者避光儲存于-20°C℃,6個月穩定﹔超凈工作臺內放置已經倒好的固體培養基,使其表面干燥;
吸取20Opul(15cm平板)或10opl ( 10cm平板) 4mg/ml X-α-gal儲存液于預制培養平板上,并涂布使其均勻分散在表面【注意:平板邊絳通常很難得以充分涂布,可能導致假陽性克隆生成。建議條件可能下,于平板中央挑取克隆】。
使用前將上述涂布好的篩選平板于超凈工作臺內,至少晾干30min ;
將轉化好的細菌或酵母涂于平板上,分別置于37℃或30℃倒置培養,直至藍色菌落出現。
注意事項:
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請穿實驗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供應產品目錄:
畢赤酵母MGYH平板
畢赤酵母MGY平板
畢赤酵母MMH平板
畢赤酵母MM平板
畢赤酵母PAD平板
畢赤酵母RDH培養基
畢赤酵母RDH平板
畢赤酵母RD培養基
畢赤酵母RD平板
畢赤酵母篩選培養基套裝(PichiaPink表達系統)
剛果紅YPD平板(9cm)
缺精氨酸APG培養基(含半乳糖,-Ura)
EMMG培養基(含谷氨酸鈉)
EMMS培養基(含山梨醇)
EMM培養基(鈣鎂糖提供無菌母液)
EMM培養基(過濾除菌)
EMM培養基(需過濾除菌)
SDC液體培養基(酵母衰老實驗)
YE Agar Medium
YE Medium
YEP Agar Medium
YEP Medium
YEPM Agar Medium/YPM Agar Medium
YEPM Medium/YPM Medium
YES Agar Medium
YES Medium
YPDS Liquid Medium
YPS Agar Medium/YEPS Agar Medium
YPS Medium/YEPS Medium
低糖EMM培養基
酵母MM培養基/無機鹽培養基(2×)
缺磷EMM培養基
無糖EMM培養基
yyp2021.2.3